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文化自信与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研讨会精彩进行时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9-05-04 [来源]: [浏览次数]:

继上午的开幕式和十位教授学者进行主旨发言后,5月4日下午两点三十分,“文化自信与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研讨会分为三个论坛同时进行。其中,分论坛一的主题是:“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中国话语体系构建与反思”;分论坛二的主题是:“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中国形象、中国立场与中国声音”;分论坛三的主题是:“译介中的国际视野、中国精神与中国气质”。

分论坛一由武汉科技大学的李金云教授主持,会场气氛活跃,讨论热烈。其中华中师范大学的刘茜茜阐释了《白牙》中复调叙事的伦理;武汉大学的李圣杰副教授分享了他在“中国日本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反思与构建”的研究成果,他新颖的观点激发了众多学者的兴趣,大家纷纷提问,思维的火花激烈地迸发。而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常芬、甘露老师,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的刘静老师也纷纷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此外还有来自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经济学院等高校的老师参加了该论坛。

 

分论坛二由中南民族大学袁雪芬教授和华中农业大学李敏锐副教授主持。参加分论坛二的有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学者教授。湖北工业大学的钱莉娜副教授介绍的《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教学中的中国话语建构实证研究让人印象深刻。在她的分享结束后,她还回答了如何出卷子,如何安排课时等问题。湖北科技学院的黄滢老师通过有着中国神话原型的电影《海王》来介绍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与文化自信并且分享了她对“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与文化自信”的见解与看法。

 

分论坛三以“译介中的国际视野、中国精神与中国气质”为主题,由曾巍副编审和长江大学侯艳芳副教授主持,近十位硕士研究生各抒己见,与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谈。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的刘源同学切合“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既从宏观上讲述了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又在具体行动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同样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的张雯霞同学则以土家族民歌翻译研究为例阐释文化走出去,展现了土家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以及她对于土家文化传播的独特见解。来自长江大学的四位研究生颜倩、王旭、殷容容、罗一璐同学均着眼于我国传统诗歌,分别以古诗《月下独酌》、《长干行》、《古朗月行》、《关山月》为切入点,强调诗歌翻译过程中要着力还原其意境。

至此,下午的三个分论坛都圆满结束了,各位专家学者不仅阐释了自己对于此次研讨会主题的见解,还展示了中国眼光、中国立场和中国风范,展示了湖北学者的开拓创新精神。分论坛结束后,66名专家齐聚泰和厅参加了最后的总结大会。 

 

    总结大会由谈宏慧教授主持,各分论坛和主持代表就本组发言情况进行了交流汇报。第一论坛发言人李金云教授概述了本组各代表的发言主旨,并做简要评价。她认为武汉大学李圣杰老师提出的“国内的日本文学研究不能长期处于学着说和跟着说,而是要接着说”的观点见解独到,给予人启发。第二论坛汇汇报代表是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李敏锐副教授。他表示6位老师,3位研究生们的发言既有宏观、又有微观。包括戏剧、电影、小说、诗歌、文学理论等各种文学研究范围。各代表的学术研究多角度,多方法、多层次展开,十分具有参考价值。第三论坛由长江大学外语学院的侯艳芳副教授汇报。该论坛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学文化外译、译介与传播的国家形象与话语权构建四个关键词展开深入探讨。她表示各位发言人研究视角新颖,方法多样,观点明确。
 

 

    会议最后,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杜鹃副教授做大会总结发言。她就本次研讨会的主旨发言,总结了三大特点。她认为,这一届的研究者不仅承接了老一辈的探索精神,还注重了反思与批判精神。她还阐述了对学会整体性意义的看法。最后,她对承办此次研讨会的我院和与会代表表示由衷的感谢。